88805·tccn新蒲京(国际)俱乐部-Dream It Possible



工程中心

THE PROJECT

首页 -  工程中心 -  分布式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

工程中心

PROJECT CENTER

分布式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

1、主要研究内容

      (1建筑热电冷三联供技术研究

BCHP(Building ,Cooling, Heating & Power)建筑冷热电联产,即通过能源的梯级利用,燃料通过热电联产装置发电后,变为低品味的热能用于采暖、生活供热等用途的供热,这一热量也可驱动吸收式制冷机,用于夏季的空调,从而形成热电冷三联供系统。为了协调热、电和冷三种动态负荷,实现最佳的整体系统经济性,系统往往需要设置压缩式制冷机和锅炉,甚至蓄能装置等。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热电冷三联供系统是目前分布式能源的主要利用方式,其经过能源梯级利用可使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至80%以上。作为合理利用天然气的最优方式,近年来,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在业界的推动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迅速。

热电冷三联供在国际上是一项已经被证实了的成熟技术,但是其快速发展需要政府的认同以及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强制电网接受分布式电厂接入电网并采购这些电厂的电,提高电价、给予气价优惠等。而这些问题目前正是我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面临的瓶颈。我国电价较低而气价较高,入网连接还存在阻碍。另外我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规范、标准缺失,核心产品被国外进口产品垄断,投资成本高昂。

随着国家相关部委对分布式能源三联供系统的重视,相应政策出台,国产设备技术逐步提升,示范项目的运行,匹配设计逐步完善,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经济效益会越来越明显,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条件逐渐成熟,三联供项目建设实施的春天将不再遥远。实验室重点在热电冷三联供系统优化设计、配置技术研究,系统优化控制系统开发,建设示范项目方面开展工作。

热电冷三联供技术研究内容包括热电冷三联供系统优化设计技术、系统优化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

2蓄能技术研究

       为了协调冷热负荷与电负荷的关系,往往需要在热电冷联供系统中设置蓄冷、蓄热系统。而在热电冷联产中应用蓄冷蓄热系统在我国的应用经验尚欠缺,进行蓄冷蓄热装置的形式结构以及在整个联供系统中的运行策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蓄能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蓄热技术、蓄冷技术以及与联供系统匹配运行策略等关键技术研究,创新点为负荷预测与优化控制技术研究。


 2、关键技术及创新点、代表性成果及应用

      1建筑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关键技术和创新点主要是温度自然分层法通过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制热机组进行蓄能过程中如何更好的适应工况的变化,即分布式能源耦合水蓄能调峰系统的设计方法以及分布式能源系统供能的优化控制策略

通过近年的努力,我们在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耦合水蓄能领域已经获得了6个国内外工程业绩,在相关自控领域也获得了1个工程业绩,相关技术研发成果已经快速得到了市场应用,获得了近5000万元的合同,主要项目列举如下:

① 马来西亚GDC水蓄冷项目,单罐水蓄冷体积世界第二,不超1m的斜温层厚度和93%的体积利用率均为世界顶级技术水平,该项目的优异性能让RUNPAQ荣膺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A级供应商。系统内含两台额定发电容量5.3MW的小型燃气轮机,通过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主机、直燃机、电制冷离心机蓄冷。

② 上海迪斯尼乐园分布式区域能源站水蓄冷、水蓄热系统,该项目一期配置5台额定发电容量为4.3MW的燃气内燃机发电机组,通过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制热机组蓄冷蓄热,蓄冷装置的有效蓄冷量为130000kWh,蓄热装置的有效蓄热量为6100kWh。

③ 武汉创意天地分布式能源系统,这是国家首批四个国家级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之一,能源中心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利用水蓄能技术进行调峰,提高一次能源综合利用率和供能安全性。采用蓄冷蓄热合用的方式,蓄能水箱体积450m³。

④ 上海虹桥商务核心区能源中心南站水蓄冷系统及自控设备供货,该项目采用1个44.3m*15.5m*22m半地下式蓄冷水罐,有效容积12000立方,水深20m,蓄冷量106000kWh。

⑤ 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二期分布式能源中心,为区域型DCHP系统,发电机装机容量共12MW,采用我司的水蓄能技术,水箱容积450m³。

⑥ 上海前滩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中心水蓄能装置,该项目蓄能水罐内径32m,高度36m,水罐容积不小于28000立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单体体积最大的蓄能罐,并且蓄冷蓄热同罐,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

⑦ 杭州阮家桥公交总站分布式能源系统自控系统集成服务,设计杭州阮家桥公交停保基地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供系统的自控系统,将全面应用我司在分布式能源领域积累的优化控制策略。


2蓄能技术研究关键技术及创新点开发一种纳米导热复合材料,以聚烯烃为基体加入纳米材料、导热、耐开裂、抗冲击改性等助剂组成,从而实现低填充、高传导特性,制造出了导热性能优异、机械性能良好、使用性能稳定、适用性广泛的纳米导热复合材料。同时采用独特的逆流非等边排列结构设计、独特的逆流非等边排列结构设计和重叠式单元设计,优化了纳米导热复合盘管外融冰蓄冰装置结构。与传统外融冰蓄冰装置相比,制冰温度提高2~3℃,融冰换热面积增加30%以上,综合换热效率提高10%以上。

该项研究获得发明专利2项(一种纳米导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201210060940.0矿用外融冰式降温系统,ZL200810163158.5)。

研究成果已经实现产业化,在苏州国际财务广场及青山湖科技城研发核心区块中央空调区域能源站等大型区域能源站项目得到应用,典型示范项目2项。